2.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410208);
3. 湖南省儿童医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208)
2.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 Hunan Provincial Children's Hospital
共情能力是指站在他人立场, 理解与认同他人的想法与处境,接纳与感受他人的观点与感情,并感同身受的能力[1]。近年来临床护理模式朝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还需要评估与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感情需求,进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具备高水平共情能力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与患者进行移情和沟通,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构建更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是未来护理行业的主力军,更是未来护理事业开拓、进取的核心力量,实习前护生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生活及学习环境较为单纯,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人格特征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直接或间接引发、引导个体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环境中的应激元素都能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自我效能则是个体感受或意识到的情绪状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被认为是心理上多水平的整合,与个体的感觉、认知、意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可以看出,人格特征与自我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共情能力。本研究通过调查湖南三所医学院校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人格特征与自我效能现状,分析影响在校护生共情能力的相关因素,探讨提升护生的共情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护理专业教学以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如何针对性提升护生共情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医学院三所院校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护理专业学生共472名,发放问卷472份,回收问卷47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 (一) 调查工具① 一般资料调查表: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就读院校,性别,年龄,高中或大学时期是否担任班级或社团职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收入,每月消费水平,是否有亲属从事医疗工作,学校是否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参与志愿者活动次数及对共情培训的学习意愿等。②杰弗逊共情量表:为美国杰弗逊大学医学教育和健康护理研究中心Hojat博士及其研究小组成员于2001年研制的杰弗逊共情量表(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Health Professionals,JSE-HP),中文版由安秀琴等人翻译并调试[4]。该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完全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7分,其中有10道题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共情能力越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hach's ɑ系数为0.750,分半系数为0.771,重测信度为0.659。③人格特征量表:包含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神经质以及开放性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的题目数为8~10个,每个题目对应的得分区间为1~5分,某个维度得分越高证明人格越带有某种倾向性。④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分为一般自我效能和学习自我效能两个部分,前者包含10个题目,每个题目对应的得分区间为1~5分,得分>35分认为受试者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好,得分27~35分认为受试者一般自我效能感一般,得分 < 27分认为受试者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差;后者包含21个题目,每个题目对应的得分区间为1~5分,得分>85分认为受试者学业自我效能感很好,得分70~85分认为受试者学业自我效能感较好,得分55~70分认为受试者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得分 < 55分认为受试者学业自我效能感较差。
(二)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所有调查员均于调查前接受统一培训,对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学生进行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讲解与说明,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进行统一调查。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
三、统计学方法数据统一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护生之间的共情能力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护生共情能力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由于共情能力及其与人格特征、自我效能三者得分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需要控制第三变量对相关性大小的影响,故采用偏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影响实习前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相关因素从表 1中我们可以得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学校是否开设过人文相关课程、入校以来参与志愿者活动次数、是否了解共情的含义,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学历、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庭经济收入、每月消费水平、家属是否从事医疗工作对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共情能力得分与宜人性、尽责性人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P < 0.05),说明具有宜人、尽责的人格特质的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此外,共情能力得分与学习自我效能、一般自我效能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P < 0.05),说明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见表 2。
研究结果表明,472名护生实习前共情能力总得分为(105.24±12.00)分。该研究结果低于何诗雯[5]等人的研究结果,分析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中的护生尚未进入临床实习,没有亲身体验并处理过护患关系有关。国内护理专业的人文课程授课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其中公共人文课程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是课程占比最大的人文课程,而医学类人文课程学时较少,且实践学时几乎没有[6],护生难以体会到患病给患者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痛苦及压力,尚未体会到人文关怀给患者带来的正面影响,因而忽视了提升自身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
二、实习前护生共情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 性别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性。首先,可能是由于女性较男性更为细腻敏感,移情、换位思考能力更强,能更加敏锐感知并体验患者的感情波动及负面情绪。通常年轻男性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了解及应对患者的内心需求与潜在矛盾。其次,护士共情疲劳与其职业认同感呈负相关关系[7],即职业认同感越高,共情能力越强。受社会的刻板观念影响,男性在选择护理专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自卑的心理,归属感及职业认同度较低[8],导致其难以在患者身上投入更多情感,换位思考能力低于女性护生。
(二) 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所在地本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及来自城市的护生共情能力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及来自农村的护生的共情能力,该研究结果与杨慧[9]等人一致。可能是由于来自于城市的护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多受宠溺,少有与兄弟姐妹的沟通及磨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相较于非独生子女对于人际关系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偏激、抑郁及焦虑一类的负面情绪[10],导致其通常难以处理与患者间的护患关系,难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
(三) 学校是否开设人文相关课程及护生是否了解共情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学校是否开设相关人文课程及学生了解共情知识的程度会影响到护生的共情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共情能力可以通过相关人文培训,加强认知结构及行为表现的方式得到提高[11]。冯芝恩等[12]研究表明,医学人文教育能显著提升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学校开设相关人文课程能提升护生对共情的认知程度,激发他们对共情等相关人文素质的兴趣及重视度,能帮助培养护生以人为中心的信念,教育护生如何关心及帮助患者,给患者更多的宽容与关爱[6]。
(四) 入校以来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次数本研究结果表明未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其共情能力远低于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护生。有研究显示,90.1%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帮助他人的志愿者活动来提高关怀能力[12]。志愿者活动是课堂理论教育的延伸及拓展,补充了学生只浅显掌握了理论知识的不足,以近距离接触的方式帮助护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他人的痛苦及需要,使护生更具有同情心、同理心,进而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三、共情能力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发现,具有宜人、尽责的人格特质的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宜人性较高的个体在日常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同情心,也更乐于与他人合作,而具有尽责人格特质的个体日常工作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工作过程中着重培养工作使命感以及合作意识,可能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此外,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说明共情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而自我的良好学习感受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14-16]。
综上,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院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开设相关人文课程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生自身需要加强相关人文训练,实习医院应加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培养宜人、尽责的人格特质以及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
1 |
孔令玲, 曲海英, 徐娜, 等.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 2016, 29(6): 99-100. DOI:10.13723/j.yxysh.2016.06.030. Kong LL, Qu HY, Xu N, et 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mpathy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J]. Medicine and Society, 2016, 29(6): 99-100. DOI:10.13723/j.yxysh.2016.06.030. |
2 |
张翠颖. 共情培训对肿瘤医院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及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J]. 护理管理杂志, 2016, 16(3): 185-186. Zhang CY. The effect of empathy training 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munication abl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at cancer hospitals[J].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16, 16(3): 185-186. |
3 |
黄桂玲, 杜丽, 顾希茜, 等. 骨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J]. 骨科, 2016, 7(2): 125-129. DOI:10.3969/j.issn.1674-8573.2016.02.013. Huang GL, Du L, Gu XQ, et al. Study on relations among orthopaedics nurses'empathy abil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social support and job stressors[J]. Orthopedics, 2016, 7(2): 125-129. DOI:10.3969/j.issn.1674-8573.2016.02.013. |
4 |
安秀琴, 杨辉, 徐建萍, 等. 杰弗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 护理研究, 2008, 22(8): 2063-2066.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8.22.050. An XQ, Yan GH, Xu JP, et al. Compila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Jefferson Empathy Scale[J].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08, 22(8): 2063-2066.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8.22.050. |
5 |
何诗雯, 丁向, 刘新, 等. 某院实习护生临床共情能力调查与分析[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7, 16(5): 513-517. DOI:10.3969/j.issn.1671-6353.2017.05.023. He SW, Ding X, Liu X, 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empathy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 at a local hospital[J]. J Clin Ped Sur, 2017, 16(5): 513-517. DOI:10.3969/j.issn.1671-6353.2017.05.023. |
6 |
范宇莹, 孙宏玉, 常广明, 等. 高等护理教育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 34(14): 1257-1266. DOI:10.16821/j.cnki.hsjx.2019.14.003. Fan YY, Sun HY, Chang GM, et al. Returning of humanistic care to higher nursing educations:rec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f human-centered nursing educations[J]. Journal of Nurses Training, 2019, 34(14): 1257-1266. DOI:10.16821/j.cnki.hsjx.2019.14.003. |
7 |
王娜, 李龙倜, 徐圣康, 等. ICU护士共情疲劳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9, 38(2): 167-169. Wang N, Li LT, Xu SK, et al. Correlation study of empathy fatigue and professional acceptance among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es[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2019, 38(2): 167-169. |
8 |
张苏梅, 顾炜, 问洁茹, 等. 陕西省实习护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 30(2): 216-219. Zhang SM, Gu W, Wen JR, et al.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atu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mong student nurses in shaanxi province[J]. Chinese Medical Ethics, 2017, 30(2): 216-219. |
9 |
杨慧, 陈红, 郭红霞, 等. 某综合性大学本科护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护理, 2019, 19(1): 52-55. DOI:10.3969/j.issn.1009-8399.2019.01.015. Yang H, Chen H, Guo HX,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 analysis of empathy capacities among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at a comprehesnive college[J]. Shanghai Nursing, 2019, 19(1): 52-55. DOI:10.3969/j.issn.1009-8399.2019.01.015. |
10 |
孟健男, 司维, 邵杰, 等. 大学新生SCL-90心理测评研究—以某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17级新生为例[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 36(4): 388-391. 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9.04.016. Meng JN, Si W, Shao J, et al.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scl-90 in college freshmen-taking the freshmen of 2017 grade from the school of pharmacy of a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e[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al Medicine, 2019, 36(4): 388-391. 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9.04.016. |
11 |
李霞, 孙宏玉, 冯新玮. 本科实习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11, 25(11): 2933-2935.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1.32.005. Li X, Sun HY, Feng XW.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J].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2011, 25(11): 2933-2935.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1.32.005. |
12 |
冯芝恩, 买地尼也提·阿不都肉苏力, 唐敏, 等. 人文医学教育对口腔科住院医师共情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 35(1): 18-19. 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8.01.006. Fen ZE, Maidiniyeti A, Tang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edical humanity education on empathy level of resident doctors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al Medicine, 2018, 35(1): 18-19. 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8.01.006. |
13 |
马芳, 朱丹. 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07, 22(3): 706-709. DOI:10.3969/j.issn.1001-4152.2007.03.004. Ma F, Zhu D. Survey on caring ability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2007, 22(3): 706-709. DOI:10.3969/j.issn.1001-4152.2007.03.004. |
14 |
朱宏锐, 曾慧, 吕晓凡. 不同学历护生共情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4): 590-592, 593.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4.029. Zhu HR, Zeng H, Lv XF.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empathy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among nursi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academic background[J].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6, 24(4): 590-592, 593.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4.029. |
15 |
黄时华, 温志敏, 曾艳芬, 等.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10): 1559-1561.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16.10.037. Huang SH, Wen ZM, Zeng YF, et al. Intermediate role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in emotional controls, self-efficacy sensing and subjective happiness sensing[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16, 37(10): 1559-1561.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16.10.037. |
16 |
吴伊静. 护士自我效能感与角色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13): 46-47. DOI:10.3969/j.issn.1009-5349.2016.13.022. Wu YJ. Interventional study of nurse self-efficacy sensing, role stresses and nursing burnout[J]. Modern Society, 2016(13): 46-47. DOI:10.3969/j.issn.1009-5349.2016.13.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