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B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是与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功能不稳定、盆底肌功能异常及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激素代谢异常等有关[5]。其诱发因素较多,有关研究提示隐性脊柱裂、微量元素锌缺乏、恐惧、饮食不当、玩电子游戏等情况可能诱发儿童OAB[6]。OAB发病率较高,影响患者出行游玩的心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上尿路积水、膀胱及肾功能损害[7]。
目前OAB的一线治疗主要是生物反馈、膀胱训练、药物治疗[8]。如果无效,患儿或家属不能坚持治疗或要求更换治疗方法,出现不可耐受或不可逆的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尿流率明显下降或剩余尿量明显增多,考虑肉毒素注射、膀胱内辣椒辣素类似物灌注、中医治疗等; 经以上治疗均无效,严重危害上尿路功能者,可谨慎考虑外科手术,如逼尿肌横断术、膀胱扩大术等[9]。
生物反馈疗法是膀胱训练中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方法。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如下设想:意识形态下的生理活动与临床症状和疾病有因果关系,通过改变生理活动可使某一症状或疾病消失。Skinner于1953年首次提出,不管是内在动作、还是外在行为均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反应可再转变为生物体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的结果,即机体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动作或者姿势后才能得到强化的条件反射,并通过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如果将其应用于盆底肌的舒缩功能训练,可强化整个骨盆底肌群,随意调节身体功能的范围将扩大,改善人体的生物学反射,可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生物反馈法应用发展越来越广,生物反馈可单独应用,也可以联合电刺激、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盆底锻炼、针灸等。因为治疗需患儿配合,患儿的选择受到限制。Franco I[10]建议年龄5岁以上,且无明显学习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神经精神方面异常的患儿才可以应用。因此本研究选取6~12岁无明显此倾向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电刺激可使尿道外括约肌反射性收缩,通过神经回路进一步增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加强控尿能力; 通过刺激盆底神经的肛门直肠分支、阴部神经和肌肉神经可以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活动。另外,刺激盆底的感觉传入神经通路也可以直接在脊髓水平抑制逼尿肌运动神经元的冲动,从而抑制排尿反射或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和反射亢进。如果长期作用下则降低膀胱逼尿肌的兴奋性,可通过神经回路有效抑制逼尿肌的兴奋性,故经1~2个疗程电刺激治疗后,患者自觉尿频、尿急症状明显改善,排尿间隔延长,久之膀胱容量慢慢增加,提高了生活体验和质量。相关研究表明,电刺激治疗对OAB患儿安全、有效[11]。林丽莎等[12]应用Laborie公司生产的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治疗0AB,显著改善症状,总有效率达86%。生物反馈法联合电刺激是一种学习性的行为治疗方法,适当的治疗频度和疗程是比较重要的。本组资料结果提示,如果治疗频率为1天1~2次,疗程至少1次以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OAB患儿疗效会较好,患儿及家属依从性及配合度亦会提高。
药物是治疗OAB重要和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临床经典的药物是抗胆碱药物,通过阻滞胆碱能M受体,阻断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可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膀胱的兴奋性,降低膀胱内压,减少膀胱不自主收缩。近年来主要抗胆碱药物有奥昔布宁和托特罗定。而奥昔布宁被认为是治疗儿童OAB的金标准,得到许多监管机构的批准[13]。在美国该药广泛用于治疗OAB,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该药口服时副作用明显,表现为口干、嗜睡、视物模糊、便秘等[14],至少25%~50%的患者被迫中断治疗,使得奥昔布宁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减少和改善该药的副作用,奥昔布宁缓释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患者完整吞服该药后,缓释片依靠渗透压控制药物释放持续达24 h,并保持稳定,既提高了疗效又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15,16]。研究人员将它与传统剂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发现奥昔布宁缓释剂型口干的发生率较低[17]。本组患儿均是服用奥昔布宁缓释片,结果提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药物奥昔布宁治疗为保护性因素(P<0.05),可大大提高OAB患儿治疗效果,对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效果仍不佳的患儿,可考虑中医疗法,甚至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OAB儿童的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相对提高治疗频率、联合使用奥昔布宁缓释片,可以改善治疗效果。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但由于生物反馈治疗所需时间较长,部分患儿和家长依从性下降,远期随访和确切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