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oa 关于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1 随着小儿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医师对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认识的深入,国内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整体治疗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临床转归个体差异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根据风险分层采取个体化评估与处理措施。如何监测及预防发热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如何评估肾瘢痕发生的风险、预防终末期肾病,如何在干预治疗与保守治疗之间权衡利弊,是当前临床医师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时面临的难点,也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作者多年临床诊疗体会,对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阐述。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01 907 6056570 杨屹, 刘鑫 充分认识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的复杂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2 迄今为止,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的治疗仍然是小儿泌尿外科领域最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之一,其治疗策略及手术指征应基于年龄、性别、VUR分级、病因、膀胱功能、遗传、尿路感染、肾脏状况等风险因素,建议将患儿分为不同风险水平,并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和风险因素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采取相应治疗策略,从而切实提高治疗效果。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08 910 2200093 谢华, 陈方 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突破性尿路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3 <b>目的</b> 总结分析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发生突破性发热性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相关因素。<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诊断的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将随访过程中发生突破性发热性UTI的患儿作为研究组,未发生突破性发热性UTI的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结果</b> 共140例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女童62例,男童78例;首次发生UTI的中位年龄为4个月;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76例,单侧膀胱输尿管反流64例;高级别膀胱输尿管反流65例(65/140,46.4%);存在膀胱直肠功能障碍50例(50/140,35.7%); 其中68例(68/140,48.6%) 至少经历1次突破性发热性UTI,72例(72/140,51.4%)在诊断VUR后口服预防剂量抗生素期间无UT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为高级别VUR、输尿管远端直径比(ureteral diameter ratio,UDR)及是否存在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ladder-bowel dysfunction,BBD)与突破性发热性UTI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高级别VUR(<i>OR</i>=2.942,95%<i>CI</i>:1.219~7.099,<i>P</i>=0.016)、UDR(<i>OR</i>=1 313.746,95%<i>CI</i>:35.720~48 318.362,<i>P</i><0.001)是VUR发生突破性发热性UTI的相关因素。<b>结论</b> 高级别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输尿管远端直径比大于0.330是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发生突破性发热性UTI的相关因素,临床应积极治疗,严密监控,防止发生肾功能损伤。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11 916 3907632 刘鑫, 刘舸, 杨屹 输尿管远端直径比对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早期突破性尿路感染的预测作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4 <b>目的</b> 探讨输尿管远端直径比在预测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早期突破性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VCUG)诊断的VUR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在开始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的12个月内是否发生突破性尿路感染,并对VUR患儿早期突破性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结果</b> 本研究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儿共102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27例,年龄(25.30±26.57)个月;均于诊断VUR后予持续预防性抗生素治疗12个月,期间31例(31/102,30.3%)发生突破性尿路感染,71例(69.7%)未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反流侧别、反流级别等因素与VUR患儿早期突破性尿路感染的发生无相关关系(<i>P</i>>0.05),而输尿管远端直径比(<i>P</i>=0.042,<i>OR</i>=11.4,95%<i>CI</i>:1.259~141.919)和年龄(<i>P</i>=0.047,<i>OR</i>=0.975,95%<i>CI</i>:0.949~0.997)是VUR患儿早期突破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结论</b> VUR患儿发病年龄越小,输尿管远端直径比越大,越有可能发生早期突破性尿路感染,临床应密切监控、积极治疗,防止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17 923 4932631 孙婕, 孙宁, 张潍平, 宋宏程, 田军, 李明磊 排泄性尿路超声造影在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与尿道阴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5 <b>目的</b> 探讨排泄性尿路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voiding urosonography,CeVUS)在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及尿道阴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b>方法</b> 回顾性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CeVUS检查的207例临床可疑VUR患儿临床资料,均使用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SonoVue,Bracco,Italy)经导尿管膀胱内给药行CeVUS 检查,同时检查尿道和女童阴道。根据国际VUR分级标准,将VUR分为五级。记录VUR级别、有无肾内反流(intrarenal reflux,IRR)以及尿道阴道的异常发现。对其中18例同期行排泄性尿路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者应用加权Kappa检验比较CeVUS和VCUG诊断VUR和IRR的一致性。<b>结果</b> 共检查207例患儿416个肾盂-输尿管单位(pelvi-ureter units,PUUs),其中3例重复肾双输尿管,1例单侧肾缺如。207例中诊断VUR 97例(97/207,46.86%);416个PUUs中诊断VUR 145 个(145/416,34.86%)。发现IRR 24个,均发生在Ⅲ级及以上反流患儿。同期行CeVUS和VCUG检查的18例患儿(2例重复肾双输尿管,1例单侧肾缺如,共37个PUUs)中,诊断VUR一致性的加权Kappa值0.747,<i>P</i>&lt;0.01,95%<i>CI</i>:0.554~0.941。上述37个PUUs中CeVUS发现IRR 12个,重复肾下极反流1例,而VCUG无一例发现。另外,CeVUS发现尿道阴道异常5例,重复肾Y形输尿管1例,反流侧肾脏形态偏小6例。<b>结论</b> CeVUS检查安全,与VCUG检查结果一致性高,较VCUG在诊断IRR和重复肾合并VUR上有一定优势。CeVUS也能发现尿道阴道异常。CeVUS可以作为儿童VUR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24 929 4410363 杨秀珍<sup>1</sup>, 傅君芬<sup>2</sup>, 叶菁菁<sup>1</sup>, 徐哲明<sup>3</sup>, 沈一丁<sup>3</sup> 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与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对比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6 <b>目的</b> 比较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ureteral reimplantation,RALUR)与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laparoscopic ureteral reimplantation,LUR)治疗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的疗效与应用。<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4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VUR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机器人组(采取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及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机器人组30例,其中单侧反流22例,双侧反流8例;腹腔镜组40例,其中单侧反流30例,双侧反流10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腹腔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b>结果</b> 两组均手术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单侧机器人组(155.18±18.94)min,单侧腹腔镜组(126.33±19.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双侧机器人组(210.50±19.25)min,双侧腹腔镜组(177.10±16.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手术操作时间:单侧机器人组(117.77±23.21)min,单侧腹腔镜组(109.30±10.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180);双侧机器人组(169.50±25.48)min,双侧腹腔镜组(158.50±16.6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285)。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15.20±3.24)mL,腹腔镜组(25.23±5.8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住院时间:机器人组6.5(6.0,7.0)d,腹腔镜组7.0(7.0,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机器人组3.0 (3.0,4.0)d,腹腔镜组3.0 (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714)。机器人组有1例、腹腔镜组有2例术后出现发热性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机器人组有1例、腹腔镜组有3例术后出现单侧输尿管反流,经预防性口服抗生素治疗3个月后均反流消失。机器人组有1例、腹腔镜组有3例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经延长留置导尿时间至术后2周,未再出现尿潴留。<b>结论</b> 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再植术与腹腔镜下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小儿VUR均安全有效,单孔RALUR相对于LUR手术时间长,然而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单孔RALUR切口美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30 936 5276310 陈荆艺<sup>1,2</sup>, 何少华<sup>2</sup>, 徐迪<sup>2</sup>, 林珊<sup>2</sup>, 陈江龙<sup>2</sup>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肾瘢痕发生风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7 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是小儿常见的泌尿系统异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VUR导致的不可逆性肾瘢痕,国内外对其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颇多,尤其是2007年膀胱输尿管反流随机化干预(randomiz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vesicoureteral reflux,RIVUR)试验结束后,相关试验与统计研究的结果相继发表,在评估预防性口服抗生素对于初次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后诊断VUR儿童的治疗有效性,以及VUR患儿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思考。本文就VUR导致肾瘢痕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性口服抗生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37 943 5160578 时胜坤, 杨屹 “纺锤式”复位法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8 <b>目的</b> 介绍一种"纺锤式"肠扭转复位方式治疗肠旋转不良,分析该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b>方法</b>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共收集228例,其中男96例、女132例,年龄8(3,28)d,体重3.5(2.0,4.3)kg。收集患儿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b>结果</b> 228例均经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其中174例(174/228,77.6%)因呕吐首次就诊;48例(48/228,21.4%)临床表现为便血;6例(6/228,2.6%)因其他原因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手术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58±15)min,术后开奶时间2.5(1,4)d,住院时间11(9,18)d。44例中转开腹手术,主要原因包括:肠管扩张积气25例(25/44,56.8%)、合并梅克尔憩室15例(15/44,31.8%)、系膜血管破裂腔镜下难以止血4例(4/44,9.0%)。9例术中诊断为肠扭转复发,复发时间最早发生在术后第10天,最晚出现于术后2年6个月。肠扭转复发患儿经二次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一例复发。4例出院后喂养过程中出现呕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b>结论</b> 腹腔镜下"纺锤式"复位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操作简单,复位时间短,疗效好,手术容易掌握,可作为一种新的肠扭转复位方法推广。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44 947 2952255 邹婵娟<sup>1</sup>, 李波<sup>1</sup>, 董洁<sup>2</sup>, 夏仁鹏<sup>1</sup>, 许光<sup>1</sup>, 李明<sup>1</sup>, 李碧香<sup>1</sup>, 周崇高<sup>1</sup>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9 <b>目的</b> 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b>方法</b>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35例,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前方结构重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联合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及手术后随访情况。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学参数,评估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通过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脊柱CT片评估椎间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b>结果</b> 两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半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gt; 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gt; 0.05),术前冠状面参数(主弯Cobb角、近段代偿弯、远端代偿弯、冠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矢状面参数(节段性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i>P</i>&gt; 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i>P</i>&gt; 0.05),但组间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主弯Cobb角和节段性后凸角的丢失较对照组明显要少,分别为(0.6±1.7)°比(2.7±2.9)°、(0.6±2.2)°比(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i>&lt; 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显示,观察组1级椎间融合率较对照组更高(68.6%比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lt; 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b>结论</b>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通过前方骨块的支撑与重建,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矫正效果良好,尤其对于腰椎前凸角度的重建有优势。由于前方椎间的支撑与融合,从长期来看,更利于术后侧后凸角度的维持,可避免矫形角度的过多丢失。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48 955 5954860 郭东<sup>1</sup>, 罗焱中<sup>1</sup>, 侯昊<sup>1</sup>, 姚子明<sup>1</sup>, 刘昊楠<sup>1</sup>, 芮岩<sup>2</sup>, 张学军<sup>1</sup>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重型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探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0 <b>目的</b> 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儿童重型脑损伤中的应用结果,探讨其在儿童重型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儿童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成功应用颅内压监测的26例儿童重型脑损伤病例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7 d至6岁,平均年龄1.3岁。根据年龄分为婴儿(&lt;1岁)组15例和1~6岁组11例,经侧脑室额角穿刺植入Codman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电极,并持续引流脑脊液,观察术前及术后1、3、7及14 d的儿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颅内压值及脑脊液引流量。<b>结果</b> 26例患儿中,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2 d死亡),病死率11.5%。婴儿组和1~6岁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235),婴儿组总体颅内压值低于1~6岁组(<i>P</i>=0.009),脑脊液引流量也低于1~6岁组(<i>P</i>&lt;0.001),但组别与时间均无交互作用。婴儿组和1~6岁组不同时间点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lt;0.001),依次为:术前(7.31±0.85,6.40±1.43)、术后第1天(9.23±1.09,8.50±1.84)、术后第3天(11.38±1.19,10.40±2.59)、术后第7天(13.08±0.95,12.70±2.36)、术后第14天(14.38±0.77,13.90±0.99);各时间点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lt;0.001),依次为:术中(26.00±4.00,30.70±3.74)mmHg、术后第1天(20.38±4.35,22.10±3.98)mmHg、术后第3天(15.77±4.19,19.60±4.58)mmHg、术后第7天(10.54±1.61,14.10±3.63)mmHg、术后第14天(6.31±1.18,8.40±1.35)mmHg;各时间点脑脊液引流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i>P</i>&lt;0.001),依次为:术后第1天(51.54±14.91,97.20±23.30)mL、术后第3天(69.23±12.89,100.60±25.29)mL、术后第7天(86.15±15.57,139.30±28.12)mL、术后第14天(82.69±10.13,137.80±17.08)mL,但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b>结论</b> 儿童重型脑损伤后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婴儿组和1~6岁组在术后随着时间变化的预后过程基本一致,脑脊液引流量逐步增加,颅内压逐步下降,GCS评分逐步上升,至术后第14天达最高水平。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56 960 3610108 荆俊杰<sup>1</sup>, 赵清爽<sup>1</sup>, 应建彬<sup>1</sup>, 陈帆<sup>1</sup>, 张桃桃<sup>1</sup>, 张尚明<sup>2</sup>, 曾子桓<sup>2</sup>, 宋云海<sup>1</sup> 血小板分布宽度对睾丸扭转患儿睾丸活性的预测作用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1 <b>目的</b> 探讨术前血液学指标对睾丸扭转患儿睾丸活性的预测价值。<b>方法</b>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201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6例睾丸扭转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发病时长、术前血液学参数及睾丸扭转度数,根据术中是否切除扭转睾丸将患儿分为睾丸复位固定术组(21例)和睾丸切除术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病程时长、睾丸扭转度数和术前血液学指标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结果</b>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病程时长、睾丸扭转度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时长(<i>OR</i>=1.032,95%<i>CI</i>:1.011~1.055,<i>P</i>=0.003)、睾丸扭转度数(<i>OR</i>=1.006,95%<i>CI</i>:1.002~1.005,<i>P</i>=0.003)和PDW(<i>OR</i>=3.318,95%<i>CI</i>:1.004~9.749,<i>P</i>=0.049)是睾丸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病程时长、睾丸扭转度数和PDW预测睾丸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745和0.728。<b>结论</b> 睾丸扭转患儿术前PDW参数可作为评估扭转睾丸是否存在活性以及是否需要行扭转睾丸切除的预测指标。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61 965 3457852 田彦军<sup>1</sup>, 苏泽礼<sup>2</sup>, 邢欣然<sup>2</sup>, 高燕<sup>2</sup>, 尹荷晴<sup>1</sup>, 李梦可<sup>1</sup>, 曾晓旭<sup>1</sup>, 杜勇<sup>2</sup> 儿童喉乳头状瘤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2 <b>目的</b> 探讨儿童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疗效。<b>方法</b> 以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3例喉乳头状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资料、首次发病情况及电子纤维喉镜检查结果等分析其临床特征。收集上述患儿中55例首诊于本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疗效情况。<b>结果</b> 63例患儿发病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53例(53/63,84.1%)无明显诱因出现临床症状,首发症状均为声嘶,其中合并气促11例(11/63,17.5%)、喉鸣14例(14/63,22.2%)、呼吸困难6例(6/63,9.5%);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喉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其中17例(17/63,27.0%)行免疫组化检查,7例(7/63,11.1%)存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55例首诊于本院并确诊的患儿均于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喉乳头状瘤摘除术,其中53例(53/55,96.4%)采用冷器械摘除乳头状瘤,2例(2/55,3.6%)使用电动吸割器及冷器械;采用0.1%肾上腺素止血22例(22/55,40.0%),电刀灼烧肿瘤基底部止血31例(31/55,56.4%),双极电凝止血2例(2/55,3.6%);术后存在声带瘢痕1例(1/55,1.8%),声带粘连4例(4/55,7.3%),喉狭窄2例(2/55,3.6%);术后复发37例(37/55,67.3%)。<b>结论</b> 喉乳头状瘤首次发病以1~3岁常见;首发症状为声嘶,可合并气促、喉鸣、呼吸困难等;术后可并发声带瘢痕、声带粘连、喉狭窄等;与以往文献报道相比,冷器械摘除乳头状瘤复发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66 970 3577251 王洪琴<sup>1,2</sup>, 黄敏<sup>2</sup>, 胡彬雅<sup>2</sup>, 李赟<sup>2</sup>, 谢骏<sup>2</sup>, 谢丽华<sup>2</sup>, 刘光亮<sup>2</sup>, 赵斯君<sup>2</sup>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在小儿膈肌内隔离肺治疗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3 <b>目的</b> 总结机器人辅助腔镜技术在小儿膈肌内隔离肺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经验。<b>方法</b>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膈肌内隔离肺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个月至5岁,中位年龄11个月,体重(10.97±3.07)kg。除2例为体检偶然发现外,其余8例均于产前胎儿超声检查过程中发现。10例隔离肺均位于左侧膈肌内,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均发现腹主动脉分支供血的膈肌内异常软组织,考虑为膈肌内隔离肺,收集所有患儿手术情况及治疗结果。<b>结果</b> 10例均经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治愈。其中经胸手术8例,经腹手术2例,手术时间(91.50±31.18)min,术中均证实隔离肺位于膈肌内,予切开部分膈肌,结扎滋养血管后取出病灶,缝合膈肌组织。术后住院时间(4.30±1.06)d,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均生长发育良好。<b>结论</b> 手术切除是膈肌内隔离肺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胸操作是首选,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儿童膈肌内隔离肺手术安全可行。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71 976 4563049 梁靓, 谭征, 黄婷, 高跃, 章坚, 俞建根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儿童重复肾畸形的对比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4 <b>目的</b> 对比分析腹腔镜重复肾切除术(laparoscopic upper pole heminephrectomy,LUHN)与开放重复肾切除术(open upper pole heminephrectomy,OUHN)治疗儿童重复肾畸形的疗效与安全性。<b>方法</b>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受重复肾切除术的12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i>n</i>=87)和开放手术组(<i>n</i>=40)。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症状缓解率、输尿管囊肿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等指标。<b>结果</b> 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0(100.0,170.0)min和75.0(61.3,85.0)min,出血量分别为(12.5±8.9)mL和(23.8±13.9)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3±1.5)d和(8.1±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i>&lt;0.001);两组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肾积水和尿失禁均消失,术后输尿管末端囊肿转归情况无统计学意义(<i>P</i>=0.741);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4.6%和12.5%)、肾切缘尿性囊肿的发生率(10.3%和20.0%)以及囊肿长径[(1.8±1.2)cm和(2.4±2.6)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P</i>&gt;0.05);两组再手术率分别为2.3%(2/87)和15.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19),其中因输尿管残端综合征而再手术的比例为1.1%(1/87)和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34);两组术后残肾萎缩发生率分别为0和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30)。<b>结论</b> 腹腔镜重复肾切除术可获得开放重复肾切除术同样的疗效,且手术更加微创,并发症更少,可作为治疗儿童重复肾的理想手术方式。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77 981 3239713 刘秩源, 余成军, 罗今, 何兴跃, 温晟, 华燚, 刘星, 魏光辉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拆除石膏的临床效果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5 <b>目的</b> 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b>方法</b>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00例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8例符合纳入标准,男52例、女33例,均于伤后早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i>n</i>=43)和对照组(<i>n</i>=45)。观察组于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拔出克氏针;对照组于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6~8周拔出克氏针。两组均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术后6周及12周患侧肘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肘关节活动度、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两组患儿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周。<b>结果</b> 两组均于术后4~8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周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观察组为(3.09±1.38)°,对照组为(15.9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两组术后12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均<5°,其中观察组为(0.95±0.95)°,对照组为(1.02±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05)。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及肱头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P</i>>0.05),观察组无一例因超早期拆除石膏而导致复位角度丢失。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评分标准,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组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对照组发生4例,经拔除克氏针后口服抗生素治愈。<b>结论</b> 儿童Gartland Ⅱ、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接受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采取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不会导致复位角度丢失而增加再次手术风险,术后6周患侧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肘关节康复时间明显缩短,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还需更高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82 987 4256867 孙亮, 崔晓龙, 刘万林, 赵振群, 王勇, 白锐 水压灌肠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单中心949例回顾性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6 <b>目的</b> 探讨水压灌肠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b>方法</b>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949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法分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组(471例)和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组(478例)。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复位时间、复位成功率、肠穿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情况。<b>结果</b>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i>&gt;0.05);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463/471,98.3%)高于空气灌肠组(449/47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发病时间48 h以内的患儿中,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388/396,98.0%)高于空气灌肠组(373/400,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年龄1岁以内患儿中,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117/121,96.7%)高于空气灌肠组(102/123,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i><0.05)。<b>结论</b> 对于年龄1岁以下、发病时间小于48 h的肠套叠患儿,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优于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可作为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88 991 2497392 李欢, 汪昕, 杨虎, 卞红强, 段栩飞, 杨俊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手术治疗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7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引起尿失禁、尿路感染、上尿路功能损害,甚至肾衰竭等。主要治疗方针是保护上尿路功能和改善尿失禁症状。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以及膀胱功能严重受损的患儿,以膀胱扩大为主的手术能够有效扩大膀胱容量,提高生活质量,保护上尿路功能,但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多。为此,人们尝试过多种方法扩大膀胱容量,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本文就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92 996 4217877 孙小刚, 王若义 儿童输尿管损伤诊治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18 儿童输尿管损伤发病率较低,但其漏诊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逆行肾盂造影是诊断儿童输尿管损伤的金标准,治疗上应根据损伤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损伤位置采取个体化治疗。 2023年10月28 00:00 2023年10 997 1000 3572451 张纯, 黄立渠, 邓永继